其他

2018-05-25

公元249年正月,曹魏第三位皇帝曹芳(232年-274年)祭奠魏明帝曹叡的高平陵(洛阳市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东南部),此年曹芳已18岁,到了亲政的年龄。此次出行,其政治意义有可能是曹芳要亲政。曹爽三兄弟保驾护航。司马懿借此机会,发动了政变,史称“高平陵事件”,曹爽及其一班党羽被夷灭三族,曹氏政权实已落入司马氏之手。如若没有这个事件,曹芳于扫墓归京亲政之后,曹氏政权可能会延续更多年,司马氏有可能权力越来越小,永远没有翻身机会。可惜,曹爽没有完成最后的这关键一步。有人说曹爽要篡夺皇位,这其实是子虚乌有的事,如若要篡夺皇位,曹爽早杀了司马懿,不至于要留这个对手与自己制衡;如若要篡夺皇位,曹爽大可以在高平陵事件之前做好准备,在高平陵事件发生后,举大兵反攻司马氏。没有做这些,表明曹爽是忠于皇帝的,他还是要听皇帝的话的。



《三国演义》中曹爽

那么为什么曹爽败了呢?妇人之仁,司马懿装病骗过了他,要是换做真要篡夺皇位的人,早灭司马氏一家,因为当时曹爽大权在握。曹爽不会用人,他用的是这些人:丁谧、曹羲、曹训、曹彦、夏侯玄、何晏、邓飏、李胜、毕轨。这些人有的人浮华不实,如何晏;有的所出计谋将曹爽步步带入了死胡同,如丁谧、邓飏;有的虽明智,但不能自主行事,不能阻止曹爽的愚蠢行为,如曹羲、夏侯玄。



影视剧中的夏侯玄

何晏为玄学的重要创始人,其父早逝,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,何晏被曹操收为养子。他以才气知名,擅长老庄,娶曹操女金乡公主。曹丕和曹叡认为何晏适合做学问,而不适合从政,不重用何晏。曹爽掌权之时,何晏受到重用,曾官任侍中、吏部尚书,掌选举之事,封列侯。他与夏侯玄、王弼等倡导玄学,崇尚清谈,开一时风气,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。何晏认为天地万物皆以“无”为本,他认为"道"或"无"能够创造一切,"无"是最根本的,"有"靠"无"才能存在,由此建立起"以无为本","贵无"而"贱有"的唯心主义学说。何晏与毕轨、邓飏、李胜、丁谧等一干文人都有才名,曹丕和曹叡是实干家,厌恶他们虚浮不实,都加抑制而不录用,曹爽没有曹丕和曹叡的政治眼光,重用了这些文人,但理想与现实距离是那样的遥远,这些文人将政治理想化,显然将曹氏政权带入了死胡同。

这些披着玄学外衣的士大夫们,显然没有篡夺皇位的政治理想,只想着凭借手中的权力奴役人民,享乐一时。曹爽听从何晏等人的意见,把郭太后(曹芳养母)囚禁到永宁宫;司马懿被明升暗降为太傅,权力渐渐被架空;曹爽一时权势熏天,有多少人在觊觎着政治权力,但曹爽等人一点危机意识也没有。 司马懿称病不参与朝政,等待反扑的良机。这些文人们在为官掌权之后,恣意妄为、得意忘形,何晏将洛阳和野王的数百顷桑田和汤沐地作为自己产业,又私占朝廷之物,并向其他官员索取财物,官员都不敢不给。曹爽更是僭越礼制,饮食、车马、衣服与皇帝级别相同,宝物如山、妻妾无数,甚至将魏明帝的十一个才人占为已有,真是自作孽不可活。玄学倡导的形骸放荡在这些人身上全部体现了出来,他们私用太乐乐器、私调武库禁兵制作布置华丽的窟室,曹爽与何晏等人在其中饮酒作乐,高枕无忧。曹羲为此甚为忧虑,多次劝谏,曹爽不听,曹羲见忠言不得采用,知道离大祸不远,流泪而去。

唯一的明白人——大司农桓范知道曹爽兄弟并无反心,一个想夺取天下的人,一定是非常爱惜自已的名声,想在天下人面前装出圣人君子的样子,绝不会像曹爽、何晏他们那样放荡不羁,而司马懿恰是那个爱惜名声的人。因此桓范劝曹爽兄弟不宜一齐离开京城,以免有人闭城叛乱,他们就不能回到洛阳控制大局。曹爽却对此不以为然,不做防备,终于身死司马懿之手。



《三国演义》中司马懿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